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

遺憾

記得連俞涵讀了李屏瑤的《無眠》後,寫下這樣一段話:
大學四年太多一言難盡的事情
當然
包含了很多人的離去
要一起畢業這種事情
竟然也是這麼的不容易啊

當時讀到這段話,格外理解,因為剛上大學的第三個月,妳就離開了,我總是覺得我還來不及認識妳妳就離開了。也許與妳有關也許無關,那些不珍惜一起吃飯聊天時光的朋友都被我討厭,因為我真的知道,相聚的時光並不理所當然。


在車程漫長的接駁公車上點進妳的臉書,不出所料地每年都有人來妳的塗鴉牆留言,對著妳說說話。我從來不敢做這件事,因為我想講的那些話,如果妳還在的話是不敢說,也不需特別說出口的,我在妳的生命中確實只是個不折不扣的過客。

留言的人們彷彿把妳當作樹洞一般,報告近期發生了什麼事情,提起過去曾一起經歷過的事情,就是樹洞,想說什麼就到這裡說,訴說的對象已經不會回應了。讀著一篇篇留言,從最近一篇開始往回讀,一直讀到妳自己寫的動態,有一些是推廣妳愛的文學,也有一些是關心當時發生的社會議題。讀著讀著就開始生氣了,為什麼?為什麼這麼厲害的人要這麼早死掉?

妳關注的議題沒多久我也開始關注了,我變成一直在轉貼文章的憤青,但我要過兩年才能寫出與妳同等級的思考,也沒想過再過幾年,又把這個議題拿出來研究,詞窮的我終究也為此寫了五千字報告高分過關,稱得上是事半功倍,因為別人都寫了一萬字;現在的我也開始讀台灣作家的書了,並且從中獲得許多力量,才發現原來你早就知道很多我後來才知道的作家。

如果你還活著我猜你也會迫不及待地一本本讀完他們的新作吧;如果再讓妳多留幾年呢?我們會一起憤怒地睡在街頭嗎?可是活著的我憤怒歸憤怒,卻從來沒睡過。

就像〈雨中的操場〉一樣,留下來的人會一再地問:
為什麼是你而不是我
為什麼是這裡而不是那裡
為什麼不是之前不是之後
不斷的想把發生儘可能的延後
又不斷的想在那個不在的地方
這就是旅人的矛盾 旅人的感傷

李屏瑤的粉專也寫過,留下來的人不斷想如果能多做些什麼,是否一切都會不一樣,但是不會。太多的如果,也改變不了結果,因為我們已經到現在了。

但是憑什麼留下來的是我呢?我留下來有替這個世界多創造一點美好嗎?我留下來也是活得渾渾噩噩,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好糊塗,當初應該也想過要連著離開的人的份一起努力吧?我根本就沒做到我該做的事吧!


可是我還來得及,因為我還活著。

下午看到張凱媽對女兒自責演出失誤的開示:「沒有去才是遺憾!因為不知道遺憾在那裡⋯⋯」。對啊,跟演出一樣,沒有去參加演出的才叫遺憾,既然身在演出現場,只要盡心盡力投入了,那就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。

活著的人,也別遺憾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